新聞資訊
光至物流以“安全、快捷、準確、方便”為宗旨,以市場為導向
NEWS CENTER
新聞資訊
供應鏈的第一張網:物流網絡
本文要分享的知識點是關于物流網絡(Networking),它是供應鏈管理中最基本,最重要,但同時又是很容易被企業“被動忽略”掉的部分,至于為什么叫“被動忽略”,會在文章結尾做簡單解釋。
以“網”之名
首先看一下上邊這張圖表,它是幫助我們了解、分析、評估和優化物流網絡的核心理論基礎。
橫坐標“倉庫數量”:代表企業物流網絡中的倉庫數量,這個倉庫包括自己運營的倉庫也可以包括第三方物流公司運營的倉庫。
縱坐標“總物流成本及循環時間”:代表企業在物流環節中的干線輸送成本,倉庫操作成本,倉庫庫存成本和倉庫末端配送成本,同時又代表企業在物流網絡中能實現的產品配送時效(可以定義成產品的循環時間)
“產品循環時間”曲線:這條曲線解釋了如果倉庫的數量越多,倉庫距離門店或消費者就越近,那么產品在倉庫和門店或消費者之間的循環時間就越短,所以這條曲線是向下的,即倉庫越多,產品循環時間越少。
“末端運輸成本”曲線:這條曲線解釋了從倉庫到末端(門店或消費者)的運輸成本是隨著倉庫數量的增多而降低的,假設末端的數量和位置不變,那么倉庫越多,從倉庫到末端的運輸總體距離是減少的,也就是運輸成本是降低的,所以這條曲線也是向下的,也就是倉庫越多,倉庫到末端的運輸成本越少。
“庫存持有成本”曲線:這條曲線估計大家很容易理解,就是倉庫越多需要存儲的產品就越多,所以庫存持有的成本就越高,因此這條曲線是向上的,也就是倉庫數量越多庫存成本也就越高。
“DC運作成本”曲線:這條曲線同樣也很好理解,就是倉庫數量越多,需要租賃和建設的費用就越高,需要投資的設備和操作人員就越多,自然DC(配送中心)的運作成本就越高,所以這條曲線也是向上的,也就是倉庫數量越多,倉庫的作業成本也越高。
“前端運輸成本”曲線:這條曲線是指從工廠或碼頭或固定來源的前端供貨方到達倉庫的運輸成本,曲線向上就說明從供貨點到倉庫的運輸成本會隨著倉庫的數量增加而增加。假設我們1個工廠和1個倉庫,從1個工廠到1個倉庫運輸的距離肯定比從1個工廠到2個倉庫的運輸距離要短,同時因為倉庫還需要備安全庫存,2個倉庫的產品庫存也要比1個倉庫的要多,那么從工廠運輸到2個倉庫的量也增加了,所以,這條曲線也是倉庫數量越多,前端的運輸成本就越高。
“被動忽略”
以上幾條曲線就是我們分析物流網絡的基礎,把所有成本曲線累積起來就是我們的物流“總成本”曲線。大家會看到它是一條“笑臉”曲線,在曲線的洼地就是我們需要追求的“綜合物流成本最低和物流服務水平最優”的區間,我們幫助企業做供應鏈的物流網絡分析和優化就是幫助企業找到這個“最優區間”。
可能有些小伙伴會問:“為什么分析的是一個區間,而不是追求那個總成本最低的點呢?”,原因是,不同的企業追求的解決方案及目標也不同,有些企業的確追求物流總成本最低,但是產品的循環時間并不是最快的,有些企業在物流成本區間內追求的是服務水平最高。
所以大家可以知道,一般企業的的物流總成本包括前段運輸,倉庫運營,倉庫庫存,末端配送等,其中前段運輸和末端配送的成本占比都會超過50%以上,可見如果設計好一個合理的物流網絡可以節約足夠的物流成本來升級倉庫的存儲運營能力,從而又能降低倉庫的運營成本和庫存壓力,這才是供應鏈管理的良性循環,從最開始的戰略定位到之后的結構設計,最后才是項目實施,每一步都很重要。
最后來回答什么叫“被動忽略”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有些企業首先做的是拿地建倉,然后再去思考什么樣的架構可以最大化地利用這個倉庫,最后才去思考如何為實現公司的短期目標和長期戰略添磚加瓦。也就是說,物流網絡其實是最后被總結出來的,而不是提前被設計和優化的,也就是先有物流網絡規劃,還是先有倉庫的問題,次序很重要。也正是目前市場存在的現象而導致很多公司及管理者被動地忽略了物流網絡優化這個重要藍圖。
作者 | 湯普金斯
來源 | 湯普金斯亞洲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
導讀
本文要分享的知識點是關于物流網絡(Networking),它是供應鏈管理中最基本,最重要,但同時又是很容易被企業“被動忽略”掉的部分,至于為什么叫“被動忽略”,會在文章結尾做簡單解釋。
以“網”之名
首先看一下上邊這張圖表,它是幫助我們了解、分析、評估和優化物流網絡的核心理論基礎。
橫坐標“倉庫數量”:代表企業物流網絡中的倉庫數量,這個倉庫包括自己運營的倉庫也可以包括第三方物流公司運營的倉庫。
縱坐標“總物流成本及循環時間”:代表企業在物流環節中的干線輸送成本,倉庫操作成本,倉庫庫存成本和倉庫末端配送成本,同時又代表企業在物流網絡中能實現的產品配送時效(可以定義成產品的循環時間)
“產品循環時間”曲線:這條曲線解釋了如果倉庫的數量越多,倉庫距離門店或消費者就越近,那么產品在倉庫和門店或消費者之間的循環時間就越短,所以這條曲線是向下的,即倉庫越多,產品循環時間越少。
“末端運輸成本”曲線:這條曲線解釋了從倉庫到末端(門店或消費者)的運輸成本是隨著倉庫數量的增多而降低的,假設末端的數量和位置不變,那么倉庫越多,從倉庫到末端的運輸總體距離是減少的,也就是運輸成本是降低的,所以這條曲線也是向下的,也就是倉庫越多,倉庫到末端的運輸成本越少。
“庫存持有成本”曲線:這條曲線估計大家很容易理解,就是倉庫越多需要存儲的產品就越多,所以庫存持有的成本就越高,因此這條曲線是向上的,也就是倉庫數量越多庫存成本也就越高。
“DC運作成本”曲線:這條曲線同樣也很好理解,就是倉庫數量越多,需要租賃和建設的費用就越高,需要投資的設備和操作人員就越多,自然DC(配送中心)的運作成本就越高,所以這條曲線也是向上的,也就是倉庫數量越多,倉庫的作業成本也越高。
“前端運輸成本”曲線:這條曲線是指從工廠或碼頭或固定來源的前端供貨方到達倉庫的運輸成本,曲線向上就說明從供貨點到倉庫的運輸成本會隨著倉庫的數量增加而增加。假設我們1個工廠和1個倉庫,從1個工廠到1個倉庫運輸的距離肯定比從1個工廠到2個倉庫的運輸距離要短,同時因為倉庫還需要備安全庫存,2個倉庫的產品庫存也要比1個倉庫的要多,那么從工廠運輸到2個倉庫的量也增加了,所以,這條曲線也是倉庫數量越多,前端的運輸成本就越高。
“被動忽略”
以上幾條曲線就是我們分析物流網絡的基礎,把所有成本曲線累積起來就是我們的物流“總成本”曲線。大家會看到它是一條“笑臉”曲線,在曲線的洼地就是我們需要追求的“綜合物流成本最低和物流服務水平最優”的區間,我們幫助企業做供應鏈的物流網絡分析和優化就是幫助企業找到這個“最優區間”。
可能有些小伙伴會問:“為什么分析的是一個區間,而不是追求那個總成本最低的點呢?”,原因是,不同的企業追求的解決方案及目標也不同,有些企業的確追求物流總成本最低,但是產品的循環時間并不是最快的,有些企業在物流成本區間內追求的是服務水平最高。
所以大家可以知道,一般企業的的物流總成本包括前段運輸,倉庫運營,倉庫庫存,末端配送等,其中前段運輸和末端配送的成本占比都會超過50%以上,可見如果設計好一個合理的物流網絡可以節約足夠的物流成本來升級倉庫的存儲運營能力,從而又能降低倉庫的運營成本和庫存壓力,這才是供應鏈管理的良性循環,從最開始的戰略定位到之后的結構設計,最后才是項目實施,每一步都很重要。
最后來回答什么叫“被動忽略”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有些企業首先做的是拿地建倉,然后再去思考什么樣的架構可以最大化地利用這個倉庫,最后才去思考如何為實現公司的短期目標和長期戰略添磚加瓦。也就是說,物流網絡其實是最后被總結出來的,而不是提前被設計和優化的,也就是先有物流網絡規劃,還是先有倉庫的問題,次序很重要。也正是目前市場存在的現象而導致很多公司及管理者被動地忽略了物流網絡優化這個重要藍圖。
作者 | 湯普金斯
來源 | 湯普金斯亞洲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